一、单选题
1
《诗经·硕鼠》表现了作者对()的讥讽。
A、
硕鼠
B、
商人
C、
剥削者
D、
侵略者
C
2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出自()。
A、
李煜
B、
温庭筠
C、
李璟
D、
冯正中
3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之典与()有关。
A、
孟子
B、
颜回
C、
陈元龙
D、
诸葛亮
4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评价的是谁的作品?()
A、
晏殊
B、
欧阳修
C、
吴思道
D、
宋景文
5
惠洪在()中提到“诗多作无害,艳歌小词可罢之”。
A、
《玉壶清话》
B、
《东斋记事》
C、
《冷斋夜话》
D、
《笔说》
6
“举头西北浮云”一句引用了()的典故。
A、
曹丕
B、
宋玉
C、
杜牧
D、
司马相如
7
()被界定为终结过去的词论著作。
A、
《人间词话》
B、
《左庵词话》
C、
《白雨斋词话》
D、
《蕙风词话》
8
()被称为“花间鼻祖”。
A、
赵崇祚
B、
韦庄
C、
温庭筠
D、
欧阳炯
C
9
佛教中认为人有“六根”,下列选项属于六根的是()。
A、
色声
B、
香味
C、
身意
D、
触法
10
“一团团逐对成球”咏的是()。
A、
牡丹花
B、
绣球花
C、
柳絮
D、
雪花
11
“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矢笑曰”一句中的“闲”应读为()。
A、
xián
B、
jiàn
C、
xiàn
D、
jián
12
“鼓棹入湖去”中“鼓棹”是()的意思。
A、
船桨的响声
B、
鞭炮的响声
C、
击鼓的声音
D、
劳动号子声
13
“衣锦尚褧”中的“褧”指的是()。
A、
衣服外的罩衣
B、
一种布料
C、
比较厚的衣服
D、
一种裁剪的形式
14
最早的文人词集是()。
A、
《云谣集》
B、
《花间集》
C、
《珠玉词》
D、
《饮水词》
15
“有前后若不相蒙者,正是顿挫之妙”说的是()的词。
A、
苏轼
B、
黄庭坚
C、
柳永
D、
周邦彦
16
“东文学社”对主办人是谁?()
A、
王国维
B、
田岗佐代治
C、
汪廉年
D、
罗振玉
17
词学最早来源于()。
A、
上古诗经
B、
唐代诗歌
C、
唐代小说
D、
宋人笔记
18
下列不属于新批评流派的观点是()。
A、
意图谬误说
B、
感应谬误说
C、
细读
D、
读者反映论
19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明清时期的代表是()。
A、
诗
B、
词
C、
戏曲
D、
戏曲小说
20
“采莲复采莲,莲叶何田田”之句拟()而作。
A、
《上山采蘼芜》
B、
《江南曲》
C、
《爱莲说》
D、
《暮秋独游曲江》
21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是()的特点。
A、
诗
B、
词
C、
曲
D、
小说
22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描述的是哪一种花?()
A、
牡丹花
B、
牵牛花
C、
菊花
D、
莲花
23
“向西风愁听佩环声”的典故与下列哪一位人物相关?()
A、
欧阳修
B、
温庭筠
C、
周敦颐
D、
柳宗元
24
李清照用“学际天人”评价的是下列哪一位?()
A、
温庭筠
B、
韦庄
C、
苏轼
D、
李璟
25
柳永的《定风波》的体制是什么?()
A、
小令
B、
中调
C、
长调
D、
单调
26
“士要志于道”,这是哪家学派的观点?()
A、
道家
B、
法家
C、
儒家
D、
史家
27
《南溟》这首诗作的名称“南溟”出自什么典故?()
A、
《法华经》
B、
《山海经》
C、
《庄子》
D、
《老子》
28
南唐词人的代表“一冯二李”不包括()。
A、
冯正中
B、
李璟
C、
李煜
D、
李昪
29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A、
举隅
B、
转喻
C、
暗喻
D、
明喻
30
下列哪一本书提出“诗言志”?()
A、
《诗经·毛诗序》
B、
《诗言志辨》
C、
《论语》
D、
《尚书》
31
诗歌要有神韵,下列提出“神韵说”的评论家是哪一位?()
A、
司空图
B、
严羽
C、
王国维
D、
王士祯
32
“建安七子”不包括()。
A、
孔融
B、
王粲
C、
曹丕
D、
应玚
33
下列哪一项关于市井俗曲的描述是错误的?()
A、
被人忽视,无人整理
B、
言辞低俗,错字百出
C、
无人刊刻流传
D、
当时传唱度低
34
“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选自()。
A、
《人间词话》
B、
《典论·论文》
C、
《文选》
D、
《乐府指迷》
35
根据《尔雅》可知,“莲”是“荷”的()。
A、
花
B、
叶
C、
实
D、
根
36
《花间集》共收录了多少位词人的作品?()
A、
一
B、
八
C、
十八
D、
二十八
37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中主指的是()。
A、
李煜
B、
李昪
C、
李璟
D、
李寿
38
“新帖绣罗襦”中“罗”指的是什么?()
A、
绸缎
B、
丝罗
C、
布衣
D、
窗帘
39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中的第二境界是()。
A、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C、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
D、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40
词“自是一家”是()提出的。
A、
李之仪
B、
柳永
C、
李清照
D、
苏轼
二、多选题
1
下面哪些是诗与词的差别?()
A、
诗整齐而词不整齐。
B、
诗在言志,是显意识;词乃歌词,重在表现感情的本质。
C、
诗篇幅长,词篇幅短。
D、
诗表现现实世界,词表现虚拟世界。
2
关于中国古代伦理观念中的“三不朽”,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立德
B、
立功
C、
立言
D、
立志
3
关于秦观,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A、
苏门四学士之一
B、
“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是王国维对他和欧阳修作品的评价。
C、
被尊称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D、
别号太虚居士
4
关于周邦彦的《六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是一首“中吕调”曲
B、
共有一百四十字
C、
前片九仄韵,后片八仄韵
D、
是用六种不同的曲调拼在一起
5
周邦彦“登临望故国”中的“故国”可以有哪些含义?()
A、
首都
B、
行人的故乡
C、
已经灭亡了的国家
D、
从前的封邑
6
()与()是清末民初两位最重要的词论家。
A、
况周颐
B、
王国维
C、
孙诒让
D、
钱钟书
7
“新贴绣罗襦”的“贴”可以有哪几种理解?()
A、
熨帖
B、
靠近
C、
传统戏剧角色名
D、
贴绣
8
下列关于周邦彦的词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声音拗折
B、
前后句子好像不相干
C、
直抒胸臆
D、
有出人意表之妙处
9
姚斯《接受美学》认为,读诗应该分为三个层次()。
A、
美感的感知性阅读
B、
创新的批判性阅读
C、
历史性的阅读
D、
反思的说明性阅读
10
关于柳永的词,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写出小令之中的幽微婉约的好词
B、
声调故意拗折
C、
形式上由小令开拓出长调
D、
内容上将伤春的感情转变为悲秋
11
下列属于“文化语码”的是()。
A、
蛾眉
B、
菡萏
C、
簪花照镜
D、
翠叶
12
关于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是一篇抒情写志的作品
B、
作品具有词的美感
C、
是一首诗化的词
D、
上片体现了婉约低回的情致
13
词牌名《鹊踏枝》又名()。
A、
《黄金缕》
B、
《菩萨蛮》
C、
《一箩金》
D、
《卷珠帘》
14
语言学认为语言有哪两条轴线?()
A、
图像的轴线
B、
联想的轴线
C、
文字的轴线
D、
叙写的轴线
15
关于词,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可以称为曲子词
B、
可以称为长短句、诗余
C、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
D、
词本来是一个文学体式
三、判断题
1
冯延巳被称为“花间鼻祖”。()
2
《花间集》与南唐词的写作风格完全相同。()
3
《尔雅》是辞书之祖。()
4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与“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给人的感觉是完全相同的。()
5
“望海潮”是中国诗词传统中的一个词牌名。()
6
《沧浪诗话》评唐宋诗歌“唯在兴趣”。()
7
《水龙吟》创作于苏轼官运正盛之时。()
8
小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具有了圣人君子的修养、操守和体会。()
9
旧诗仅指传统的五七言绝句。()
10
《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贵族中的著名诗人的作品。()
11
由于时代的影响,王国维的”境界说“带有一些西方的思辨性质。
12
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只有一首是描写美女追求爱情的。()
13
冯正中的词侧重于表现官能感觉。()
14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认为,低回婉转、幽约怨菲的词才是好词。()
15
《花间集》中的作品都是由男性写作的。()
16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一句出自欧阳修的《蝶恋花》。()
17
“花落春犹在”这句诗出自鲁迅。()
18
长调如果平铺直叙就会失去词的美感。()
19
“斜阳”是朝廷中兴的象征。()
20
儒家所言的“志”主要指的是政治理想。()
21
清朝各词派中数临桂词派影响最大,时间最久。()
22
小词的描写对象多为怨妇和思妇。()
23
“前因未了非求福”中“福”应该读平声。()
24
新批评将文学批评的焦点从作者转移到作品。()
25
词和诗在内容、风格和美感特质等方面大同小异。()
26
中国诗与西方诗除了语言文字特色的不同之外,中国诗更注重声调。()
27
诗是体物写志。()
28
《南吕·一枝花》是词牌名。()
29
最初“词”的概念是指配合乐曲的演唱的歌词。()
30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认为作品的生命是读者的阅读活动赋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