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好莱坞电影与经典好莱坞的关系并非 “否定——重建”的过程,新好莱坞并非是要打碎经典,另立门户,而是大量借鉴“新浪潮”等欧洲艺术电影创作经验,在跳出经典好莱坞戏剧电影模式的同时,又吸纳完善与加强其合理成分,推动了好莱坞电影的重生。

1. 在影片主题与题材上,更加关注社会问题

影片不再推销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而是将影片故事纳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为影片融入真实性和社会性,并对社会问题进行尖锐暴露,批评和抗议,对现实生活直面的广度和力度,比以前更具社会意义与深度。

如《邦尼和克莱》,故事发生在30 年代的美国乡村,是某种意义上的“警匪片”,但却体现出当代青年反抗的主题:直接反抗社会不公平和禁锢个性的暴力的正当性。受越南战争的影响, 新好莱坞产生了一批反思越战的优秀影片, 这些影片通过战争的生死际遇拷问人性的本真, 揭露越战带给美国人民的肉体和心灵的创伤《猎鹿人》( 1978)《现代启示录》( 1979)《野战排》( 1987)等。

2.借鉴了欧洲艺术电影的创作经验,突破旧好莱坞的戏剧化故事结构的限制

打破追求戏剧效果、封闭的、大团圆叙事模式,时空转换灵活,不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叙事更加生活化,甚至结构松散,寻求开放的结尾。

如《逍遥骑士》两个嬉皮士青年骑摩托车一路见闻、经历,最后突然遇害。

3. 影片重心不是讲述有头有尾的故事,而是转移到对特定人物的塑造

主人公不再是善恶分明的类型化人物,而常常是些反传统的、信奉无政府主义的属于“垮掉一代”的青年人,有着更为复杂的内心世界。注重人物的立体化和心理化,增加影片的层次与深度。

如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情节的发展实际上是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疯狂的历程。影片给人的震撼不是情节是否具有悬念性, 而是残酷战争环境下人的异化和异化的人: 奉命杀死一个战争狂人的中尉却在经历了种种事件之后变成了另一个狂人。再如《教父》

4.  重视包括镜头语言在内的电影技巧的开拓。

各种角度和不同速度的镜头,定格,跳接等十分丰富,强化了视觉上的冲击力, 使画面更具艺术效果; 而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加了电影的哲理内涵,导演的个人风格与大胆探索在新好莱坞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如科波拉的《教父》,它实际上是把一个美国电影中颇为传统的“家庭故事”放大为一个家庭的神话, 是传统强盗片中的个人英雄融化在一个无所不在的家族势力之中,而这个家族则成为当代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的缩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