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总题数:62
1.【单选题】(1分)
中国古代有一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这部书是
A.《今世说》
B.《何氏语林》
C.《世说新语》
D.《续世说》
2.【单选题】(1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
A.《紫钗记》
B.《西厢记》
C.《金陵记》
D.《石头记》
3.【单选题】(1分)
先秦诸子中,有一位思想家的书中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读起来非常有趣。我们现在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就是出自此书,比如兵不厌诈、故弄玄虚、守株待兔、孤掌难鸣、汗马功劳、视死如归、优柔寡断、老马识途、买椟还珠、名存实亡、狡兔死,良狗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等。这本书就是
A.《公孙龙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4.【单选题】(1分)
《诗经》中的“七月流火”指的是
A.天气异常
B.天气渐渐转暖
C.天气炎热似火
D.天气渐渐转凉
5.【单选题】(1分)
战国时期,各国混战不休,逐渐形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后世称之为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是
A.韩、赵、魏、鲁、楚、燕、秦
B.韩、赵、魏、齐、楚、燕、秦
C.宋、赵、魏、齐、楚、燕、秦
D.韩、赵、卫、齐、楚、燕、秦
6.【单选题】(1分)
孔子所推崇备至的“中庸之道”,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
A.谦谦君子
B.中和
C.逍遥游
D.无为而治
7.【单选题】(1分)
黄帝是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的姓是
A.姬
B.姜
C.黄
D.姚
8.【单选题】(1分)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A.编年史
B.国别史
C.编年体通史
D.纪传体通史
9.【单选题】(1分)
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分别代表
A.天与地
B.泽与山
C.火与水
D.风与雷
10.【单选题】(1分)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成文于
A.明代
B.唐代
C.汉代
D.宋代
11.【单选题】(1分)
与成语“春风得意”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孟郊
B.项羽
C.曹植
D.孟子
12.【单选题】(1分)
“落叶归根”的观念产生于
A.游牧文明
B.商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农耕文明
13.【单选题】(1分)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在水一方》的歌词来源于
A.《楚辞》
B.《诗经》
C.《孔雀东南飞》
D.《陌上桑》
14.【单选题】(1分)
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下列历史时期最接近道家“无为而治”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15.【单选题】(1分)
我们常有“杏林中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说法,这里所说的“杏林”实际上成为了一传统行业的代名词,它指代的是
A.商界
B.医学界
C.教育界
D.文艺界
16.【单选题】(1分)
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作者是
A.晏殊
B.李煜
C.元好问
D.柳永
17.【单选题】(1分)
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曹丕的此番言语看,在九九重阳节里,人们主要是祈盼
A.子嗣兴旺
B.合家团圆
C.婚姻美满
D.健康长寿
18.【单选题】(1分)
玄奘西行求法回到长安后,奉唐太宗敕命,由玄奘口述,门人辩机撰文而成一部著作,记述了玄奘西行之见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此著作是
A.《大唐西域记》
B.《大乘起信论》
C.《大菩提藏经》
D.《瑜伽师地论》
19.【单选题】(1分)
在下列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中,最为独特的是
A.马
B.轿
C.车
D.船
20.【单选题】(1分)
游牧民族充满活力的刚劲气质,农耕文化的稳健儒雅,紧密融汇,刚柔并济,使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保持强大的生命活力。南北朝时期,有位著名君王通过改革开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由胡汉混血的北方来统一中国,从而创建新的中华文明。这位君王是
A.北齐神武帝高欢
B.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C.北周文帝宇文泰
D.南齐高帝萧道成
21.【单选题】(1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我们常说的话语,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下列语句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义的是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2.【单选题】(1分)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历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二十四史”所采用的史学编撰体例是
A.国别体
B.纪传体
C.典志体
D.编年体
23.【单选题】(1分)
古人所称“不惑之年”是指
A.40岁
B.60岁
C.30岁
D.50岁
24.【单选题】(1分)
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三家是
A.儒家、道家、法家
B.儒家、法家、兵家
C.儒家、道家、墨家
D.儒家、法家、纵横家
25.【单选题】(1分)
在纸发明以前,中国人用竹简和木牍作为书写材料。其中,人们通常用一尺长的简牍来写信,故而,信又被称为
A.韦编
B.案牍
C.尺牍
D.简书
26.【单选题】(1分)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描写的是
A.勾践
B.夫差
C.伍子胥
D.范蠡
27.【单选题】(1分)
战国时代,政治风云变幻无常。苏秦、张仪等政治家,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天下形势产生了很大影响,后世称之为“纵横家”。记录战国时代纵横家言论的著作是
A.《吕氏春秋》
B.《战国策》
C.《鬼谷子》
D.《国语》
28.【单选题】(1分)
中国古代把“奉天承运”一词加于“皇帝”之上,以此来凸显皇帝的神圣性和皇权的至高无上,于是,帝王诏书中有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套语。现今人们对它重新断句,演变成了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听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说法。“奉天承运”这个词真正使用在帝王诏书上,始于
A.秦朝
B.宋朝
C.明朝
D.汉朝
29.【单选题】(1分)
下列著作中,体现战国末期各家学说趋于融合之势的著作是
A.《左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30.【单选题】(1分)
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个水利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大运河
C.灵渠
D.郑国渠
31【多选题】(2分)
孟子有“亚圣“之称,他的诸多名言警句,很值得我们去品味感悟。下列名言,出自孟子的有
A.“尽信书,不如无书”
B.“学而优则仕”
C.“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2【多选题】(2分)
夏商周时期,人们的婚姻生活还保留着明显的原始时代痕迹,普遍存在自由恋爱风气,这在《诗经》中有很多的体现。比如
A.“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B.“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3【多选题】(2分)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下列节日中,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有
A.重阳节
B.中秋节
C.母亲节
D.七夕节
34【多选题】(2分)
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包含着灵动的朴素辩证思想。下列说法中,体现此理念的有
A.“将心比心,彼此彼此”
B.“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C.“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D.“做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
35【多选题】(2分)
我国原始宗教有诸多分野,主要有
A.自然崇拜
B.生殖崇拜
C.图腾崇拜
D.圣贤崇拜
36【多选题】(2分)
战国时代的主要政治风貌,除军事上的腥风血雨之外,便是各国的变法。彻底的变法,彻底的刷新自己,成为每个诸侯国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战国时代的著名变法有
A.秦国的商鞅变法
B.齐国的管仲变法
C.楚国的吴起变法
D.魏国的李悝变法
37【多选题】(2分)
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写了一本有名的文学批评著作,叫《人间词话》。在这本书中,王国维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之境界”,接下来他用了三句古典词句来描绘。这三句古典词句是
A.“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B.“众里觅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
38【多选题】(2分)
下列言论,出自孔孟论著的有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9【多选题】(2分)
春秋时代大体维持着宗法制和分封制,虽说周王权威已经衰弱不堪,但诸侯依然要表面尊奉周王。诸侯国中的一些卿大夫虽然强横,但还没有取而代之的事情发生。到了战国时代,严格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明显动摇,周王不再受尊重,列国也开始发生卿大夫取代君位的情况,典型的事件有
A.吴起变法
B.秦灭巴蜀
C.田氏代齐
D.三家分晋
40【多选题】(2分)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创立以来,往往选择明秀山岳作为修炼传法的“洞天福地”,后来这些山岳就成为了道教名山。下列山岳中,属于道教名山的有
A.泰山
B.衡山
C.武当
D.华山
41【多选题】(2分)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自然界往往与人情感相通,生发出别样的和美意境。下列诗词句中,属于此类的有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2【多选题】(2分)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烈的人文色彩,古人强调,人需要真诚而努力地感悟、学习、秉承天地之道,修己安人。大抵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
A.求善重德,修身为本
B.自强不息,开放兼容
C.乐群为美,中庸平和
D.天地之间人为贵
43【多选题】(2分)
所谓“战国时代”,时段是从公元前480年到秦国统一天下。在这200多年中,列国战争的方式,相较春秋时期有了显著的改变,主要表现有
A.国与国之间已经没有所谓信义,翻云覆雨,盟约已经没有约束力,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大力打击对方甚至灭国
B.战场上动员的兵力,比春秋时代多得多
C.战争充满计谋,打仗以步兵为主,有时更有骑兵加入,这使战争的空间大大扩展;而铁质兵器的普遍使用,使得杀伤力大大加强
D.普遍采用筑建堡垒战术,使战争的时间大大延长
44【多选题】(2分)
我们常常提到一句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按照汉代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注释,“不孝有三”包括
A.“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B.“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C.“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D.“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45【多选题】(2分)
道教是多神信仰的宗教,供奉的神仙众多,其中,“三清”为道教至高神灵,凡大型道教宫观,“三清殿”必不可少。道教“三清”是
A.太乙救苦天尊
B.玉清元始天尊
C.上清灵宝天尊
D.太清道德天尊
46【多选题】(2分)
下列关于传统行为文化的描述,正确的有
A.行为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时代和地域特色
B.行为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鲜明导向功能、巨大整合功能和神奇的向心功能
C.行为文化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之中
D.行为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或行为模式
47【多选题】(2分)
“三山五岳”的提法,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传说中的“三山”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向往。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认为,“三山”就是指“三神山”,即古代传说中的
A.瀛洲
B.不周
C.蓬莱
D.方丈
48【多选题】(2分)
我国君主专制体制出现于战国末年,成型于秦始皇,以后历朝历代继承下去并不断调整,总体是强化的趋势。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特征主要表现有
A.皇权至高无上
B.皇权不可转让,严格实行世袭制
C.君权高于神权
D.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
49【多选题】(2分)
下列作品中,属于先秦文学成就的有
A.《诗经》
B.《庄子》
C.乐府诗
D.《楚辞》
50【多选题】(2分)
下列诸礼中,属于中国古代婚仪“六礼”的有
A.请期
B.亲迎
C.纳采
D.问名
51【判断题】(1分)
按照古人的礼仪,一般称呼自己的儿子为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为犬子。
A.错
B.对
52【判断题】(1分)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变革,逐渐形成儒、道、法三家互补的基本格局,最终确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史称“三教合流”或“三教合一”。
A.错
B.对
53【判断题】(1分)
庄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后来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就是对“反者道之动”思想的通俗表达。
A.对
B.错
54【判断题】(1分)
十二生肖依序,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A.对
B.错
55【判断题】(1分)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典仪,多由帝王亲自到华山主持。
A.错
B.对
56【判断题】(1分)
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A.对
B.错
57【判断题】(1分)
在唐代,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故有“大红大紫”、“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所提“司马青衫”可以看出,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A.错
B.对
58【判断题】(1分)
一说到龙图腾,人们会很自然反应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细细辨别,它分明又是多元的。龙的形象,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A.错
B.对
59【判断题】(1分)
古人的名和字使用有别,名供晚辈或平辈呼唤,字供长辈呼唤。
A.对
B.错
60【判断题】(1分)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神的地位很特别,有着浓烈的人文色彩,人神不分,神为人所用,对神的崇拜,其实更多是对人的崇拜。
A.对
B.错
61【阅读理解(选择)/完型填空】(10分)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三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四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史比作一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就会发现,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年),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驶出中世纪的港湾后,它虽然易桅换桨,可又面对着险恶风云和那般多激流险滩。——《中国清代科技史》
材料五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六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了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导航亦可看风水;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中西对比500年》【1】
从材料一看,司南至迟发明于【2.0分】
A.战国时代
B.商代
C.春秋时代
D.夏代【2】
从材料二看,马克思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于【2.0分】
A.“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B.提供了科学复兴的手段
C.促进了欧洲从中世纪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D.打开了世界市场【3】
材料三的作者认为,“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有【2.0分】
A.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B.对外的开明文化政策和频繁交往,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C.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未曾中断,这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D.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4】
结合材料三、四、五和所学知识,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有【2.0分】
A.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高压政策,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B.“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近代科技的发展
C.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缺乏科学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缺乏滋养的土壤【5】
材料六关于中华文明成就的描述,体现出的思维模式是【2.0分】
A.整体思维
B.抽象思维
C.类比思维
D.辩证思维
62【阅读理解(选择)/完型填空】(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
据材料一,孟子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2.0分】
A.“名正言顺”
B.“天人合一”
C.“尚中贵和”
D.“民心向背”【2】
结合材料一、二,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2.0分】
A.“仁者无敌”
B.“仁者爱人”
C.“施行仁政”
D.“民贵君轻”【3】
据材料三,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2.0分】
A.“侈用伤财”
B.“驱兽食人”
C.“薄敛节俭”
D.“厚敛于民”【4】
据材料四,黄宗羲认为天下治乱的标准在于【2.0分】
A.“秦政、蒙古之兴”
B.“一姓之兴亡”
C.“万民之忧乐”
D.“桀纣之亡”【5】
结合所给材料看,不同时代的儒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在于【2.0分】
A.“使民以时”
B.“敬德保民”
C.“民心可用”
D.“以民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