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共25 题,100.0分)
1
凝汽式汽轮机、背压式汽轮机、调整抽汽式汽轮机和中间再热式汽轮机的分类标准是()
A按做功原理分类;
B按热力过程特性分类;
C按蒸汽压力分类;
D按排汽压力分类。
2
下列哪种方法不能减小叶栅损失 ( )
A采用子午面型线动叶;
B采用扭曲叶片;
C降低叶片表面粗糙度;
D采用窄叶片
3
关于喷嘴临界压力比叙述正确的是( )
A喷嘴临界压力比决定于喷嘴前初压;
B喷嘴临界压力比决定于喷嘴前滞止初压;
C喷嘴临界压力比决定于喷嘴前滞止初压和喷嘴后压力;
D喷嘴临界压力比仅与绝热指数有关。
4
对于描述级组前后蒸汽参数和流量之间关系的弗留格尔公式,下列条件中满足弗留格尔公式简化的是( )
A背压式汽轮机某一中间级到末级间的级组;
B凝汽式汽轮机调节级至末级间的级组;
C凝汽式汽轮机末两级组成的级组;
D凝汽式汽轮机压力级第一级至末级间的级组。
5
汽轮机单机功率的计算式为,下述方式不属于提高汽轮机单机功率主要措施的是( )
A提高新蒸汽参数;
B采用高强度、低质量密度的合金材料;
C采用双轴汽轮机;
D采用低转速和多排汽口
6
凝汽式汽轮机负荷增加时,中间级前后压力比和比焓降的变化关系( )
A中间级前后压力比不变,比焓降不变;
B中间级前后压力比变大、比焓降变小;
C中间级前后压力比变小,比焓降变大;
D两者均变大。
7
下列哪个级的余速利用系数最大( )
A压力级第一级;
B压力级末级;
C调节级;
D某抽汽口前面的级。
8
喷嘴调节时,四个调阀,调节级的最危险工况为( )
A第一个阀点
B第二个阀点
C第三个阀点
D第四个阀点
9
背压式汽轮机排汽热量完全作为低温热源供热,基本上被全部利用。装置热量效率可达到( )
A60~65%;
B70~75%;
C80%~85%;
D90~95%
10
较多用于600MW以上汽轮机组的多压凝汽器,在( )时相对于单压凝汽器所产生的效益可能最大。
A水资源较丰富的寒冷地区;
B冷却倍率较大、环境温度较高;
C冷却倍率较小、凝汽器进口水温较高;
D冷却倍率较大、冷却塔出塔水温较高。
11
影响叶高损失的关键因素为( )
A相对节距;
B汽流冲角;
C马赫数;
D相对叶高。
12
为保证冲动级动叶根部既不吸汽也不漏汽,冲动级根部反动度取值一般为( )
A0;
B0.03~0.05;
C0.1~0.3;
D0.5。
13
下列哪级动叶尺寸对单排汽口凝汽式汽轮机的极限功率影响最大( )
A调节级;
B中压缸末级;
C高压缸末级;
D低压缸末级。
14
对于湿蒸汽区域工作的动叶片而言,在给定排汽湿度下,影响叶片侵蚀的主要因素( )
A喷嘴出口蒸汽速度;
B动叶叶顶速度;
C动叶叶根速度;
D动叶平均速度。
15
下列哪种情况可降低凝汽器传热端差δt:( )
A环境温度减小;
B循环水流量增大;
C机组负荷增加;
D对凝汽器管束进行胶球清洗。
16
凝汽式汽轮机、背压式汽轮机、调整抽汽式汽轮机河中间再热式汽轮机的分类标准是()
A按做功原理分类;
B按热力过程特性分类;
C按蒸汽压力分类;
D按排汽压力分类。
17
型号N600-16.7/537/537的汽轮机是( )
A一次调整抽汽式汽轮机;
B亚临界凝汽式汽轮机;
C超临界凝汽式汽轮机;
D,背压式汽轮机。
18
关于级的相对内效率,描述正确的是( )
A反动级>冲动级>复速级>纯冲动级;
B反动级>冲动级>纯冲动级>复速级;
C冲动级> 反动级>纯冲动级>复速级;
D冲动级>复速级>反动级>纯冲动级;。
19
沿叶高可将级的反动度分为叶片根部截面反动度Ωr、叶片平均截面反动度Ωm和叶顶截面反动度Ωt,三者大小关系是( )
AΩr=Ωm=Ωt;
BΩr<Ωm<Ωt;
CΩr>Ωm>Ωt;
DΩr>Ωt>Ωm。
20
进汽量为G时,叶轮摩擦损失为:,由此可知( )
A高压缸叶轮摩擦损失较大,低压缸叶轮摩擦损失较小;
B高压缸叶轮摩擦损失较小,低压缸叶轮摩擦损失较大;
C高压缸和低压缸叶轮摩擦损失相等;
D中压缸叶轮摩擦损失最大。
21
末级的级内损失不包括( )
A部分进汽损失;
B湿汽损失;
C摩擦损失;
D扇形损失
22
考虑各项损失后,高压缸、中压缸和低压缸三缸相对内效率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压缸相对内效率最高;
B中压缸相对内效率最高;
C低压缸相对内效率最高;
D中压缸相对内效率最低。
23
下述方法中,( )可有效减少汽封漏汽量。
A在低压缸采用齿形汽封;
B在低压缸采用布莱登汽封;
C将齿形汽封更换为光轴汽封;
D将汽封齿进汽侧做成直角形状。
24
对于轴封系统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
A防止蒸汽向外泄漏
B防止蒸汽进入中压和低压端
C减小工质和热量损失
D实现漏汽的分级利用
25
对多级汽轮机各级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低压段没有部分进气损失。
B中压段有一小部分进气损失。
C中压段效率最高。
D高压段各级的焓降小且变化不大